非洲豬瘟是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臨床以高熱、食欲廢絕、皮膚發紺、內臟器官嚴重出血及高死亡率為特征。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僅僅依靠臨床其實是不夠準確的,確診還必須依靠實驗室診斷。
1、急性和亞急性非洲豬瘟的臨床癥狀
非瘟體表指征:豬群發燒,聚堆,皮膚發紅
非瘟體表指征:耳尖前后肢皮膚發紅,呈現紫紺
非瘟體表指征:皮膚表面壞死,耳、胸、腹、前、后腿皮下血腫
非瘟體表指征:皮膚表面壞死,耳、胸和腹部皮下血腫
非瘟體表指征:排黑糞或血便、鼻出血、口鼻泡沫
2、急性和亞急性非洲豬瘟的病理變化
急性ASF:
表現為嚴重的肺水腫,同時為充血性脾腫大,可能達正常的六倍,邊緣為圓型,同時易碎,呈現為黑紫色(圖41A);
淋巴結,主要是胃肝和腎淋巴結上面有出血(圖41C),呈現大理石花斑(圖41C);
腎臟皮質和腎盂中通常出現出血瘀點(圖41D)。
其他非典型病理變化還包括膀胱、心內膜、心外膜和胸膜有出血瘀點。
圖41急性非洲豬瘟的病理變化:A脾臟增大發紫(充血性脾腫大);B:淋巴結出血髓質中最明顯;C:切開的淋巴結呈現大理石狀;D:腎皮質出血。(Sanchez-Vizca?no et al 2015)
亞急性ASF:
豬只呈現腹水、心包積液和膽囊和膽管壁的特征性水腫(圖42A),以及腎周水腫(圖42B)。
脾臟初始表現為部分充血性脾腫大(圖42C),逐漸轉歸,留下一些病灶損害,最終消失。
淋巴結,主要是胃和肝門(圖42D)和腎淋巴結(圖42E),以及頜下腺、咽喉、縱隔、腸系膜和腹股溝淋巴結出血、水腫和易碎,表現為深紅色血腫(Sanchez-Vizca?noand Arias, 2012; Gomez-Villamandos et al., 2013)。
腎出血(圖42F)比急性ASF形式更強烈(瘀點和瘀斑)和更廣泛的(皮質、髓質和骨盆)(Gomez-Villamandoset al., 1995a; Hervas et al., 1996)。
圖42.亞急性非洲豬瘟的病理變化:膽囊壁(A)和腎周圍的顯著的水腫(B);C:脾腫大;胃肝(D)和腎淋巴結(E)出血水腫;F:腎、皮質、髓質和腎盂有大量出血。(Sanchez-Vizca?no et al 2015)
整個腹腔腹水伴隨有紅色液體
心臟,血紅色心包積液,心外膜瘀血斑或者點
肺臟堵塞、瘀點出血、氣管支氣管內的泡沫、嚴重肺泡和間質性肺水腫
肝,黃色積液、堵塞、肝腫大、膽囊漿膜表面出血
胃,漿膜和粘膜瘀點出血;小腸和大腸,漿膜和粘膜瘀點出血
腎,皮質瘀斑
脾,脾臟腫大,易碎,暗紅色至黑色的,邊緣為圓形
全身淋巴結,主要是胃肝和腎淋巴結,以及頜下腺、咽 、縱隔、腸系膜和腹股溝淋巴結出血、水腫和易碎,表現為深紅色血腫
膀胱,膀胱壁水腫、粘膜下層和漿膜下出血(瘀斑、瘀血和瘀血)、粘膜表面偶發凝塊血
3、慢性非洲豬瘟的臨床癥狀
有中度到重度關節腫脹,常伴隨皮膚變紅,凸起和壞死
中度到重度關節腫脹,常伴隨皮膚變紅,凸起和壞死,紫紺
4、慢性非洲豬瘟的病理變化
嚴重呼吸系統疾病、肺干酪樣壞死與肺的礦化
5、臨床上判別注意如下幾點
1、發病豬體溫升高達41℃,持續4天,感染后3-6天死亡,死前48小時體溫下降;
2、病豬白細胞減少,特別是以淋巴細胞減少為主;
3、病豬耳、鼻、會陰、尾、腳等處呈現界線明顯的紫色斑;
4、喉、會厭部有瘀血斑或出血點;
5、尸檢出現脾腫大、呈黑色、質脆。淋巴結腫大、質脆、易碎、出血、形如黑色血瘤;
6、胸腹腔及心內有較多積液,偶爾混有血液,心外膜、心內膜出血。
7、肺間質水腫,膽囊壁水腫,膀胱黏膜出血,盲腸和結腸出血或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