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丹毒病俗稱“打火印”,是由豬丹毒絲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人畜共患傳染病,該病最易侵害母豬,炎熱多雨夏季是高發季節!豬丹毒病發病初期多為急性敗血性或亞急性疹塊型,隨后轉為慢性型,病豬多發關節炎、心內膜炎。
豬丹毒早期癥狀
豬丹毒可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診塊型)、慢性型三種,不同類型病豬癥狀各不相同,以下就分別做介紹:
急性型
急性型豬丹毒最為常見,以突然爆發和高死亡率為顯著特征,病豬體溫升至42℃以上,精神萎靡,高燒不退;不吃食,伴有嘔吐;糞便干硬,附有黏液;耳、頸、背皮膚潮紅發紫,臨死前腋下、股內、腹內有不規則鮮紅色斑塊,病豬常于3~4天內死亡,致死率高達80%左右,不死豬只轉為亞急性型或慢性型;
懷孕母豬患病易發生流產,感染后2~3天皮膚呈凸起紅色斑塊,斑塊大小不一,病好時消失,病變惡化時融合成片;
哺乳仔豬和剛斷奶小豬患病時,一般為突然發病,表現為抽搐等神經癥狀,病程不超過一天。
亞急性型(診塊型)
亞急性型病癥較輕,皮膚表現出診塊為顯著特征,發病后1~2天在身體的不同部位,尤其是胸側、背部、頸部至全身出現明顯、有熱感的圓形或四邊形診塊,診塊突出皮膚2~3毫米,大小約一至數厘米,數量從幾個至幾十個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
發病期間,病豬口渴、便秘、嘔吐、體溫趨高,在診塊發生后,病豬體溫開始下降,發病癥狀減輕,經數日至月旬,病豬自行康復;有不少病豬在發病過程中病癥惡化轉為敗血癥死亡,整個病程約為1~2周。
慢性型
慢性型以跛行和皮膚壞死為顯著特征,主要多發關節炎和心內膜炎。皮膚壞死常發生在背、肩、耳、蹄、尾等部位,皮膚局部腫脹、壞死、干硬,與新生組織逐漸分離,形成一層甲殼。壞死區域范圍大小不一,可以是整個背部皮膚,可以是部分肢體壞死,約經2~3月壞死皮膚脫落,遺留一片無毛疤痕痊愈,如發生繼發性感染,病程延長;
關節炎型以關節變形為主,呈現肢體跛行或臥地不起,病豬食欲正常,但生長速度緩慢,病程持續數周或數月;心內膜炎型病豬全身消瘦、喜臥、厭走動,強行行走舉步緩慢、全身搖晃,病豬不能治愈,通常由于心臟麻痹突然倒地死亡,病程持續數周至數月。
豬丹毒最佳治療方法
豬丹毒病首選青霉素為特效藥,急性型應采用短效青霉素大劑量注射,約為3~4支/頭,每日注射兩次,直至病豬體溫和食欲恢復正常后24小時,通常持續時間為4天;
非急性型可采用長效青霉素注射,兩天左右注射一次,連續注射3天及以上;豬群可群用0.1%~0.12%阿莫西林飲水或拌料,四環素可用0.05%劑量拌藥預防保健。
豬丹毒預防措施
豬病以防為主,以治為本,不論是面對非洲豬瘟病毒還是豬丹毒病,做好豬病預防是豬友首要任務,豬丹毒病預防主要從以下2個方面著手:
1、加強豬的飼養管理工作,做好衛生防疫工作,提高豬的免疫力。從其它種豬場購進的豬,須先隔離觀察2~4周,確認健康后合入大群飼養;注意豬場驅蚊、蠅、鼠,保持豬舍衛生。
2、加強檢疫檢查,如發現病豬或帶毒豬肉產品,應立即隔離消毒,杜絕病原傳播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