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次化生產是現代規模豬場管理的必然趨勢,多數豬場已經認識到批次管理的重要性,實踐中究竟什么樣的豬場才適合做批次管理呢?首先要有一支訓練有素業已成熟的隊伍,其次管理者應具備強烈的企圖心,并對現代生物技術有所了解,再其次豬場的設備完好,不會出現因批次數量多而陷于無欄位可用的窘境?,F就實際生產中批次生產的應用作闡述。
1.批次生產優勢
1.1在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防控方面
不同日齡的豬只分別飼養在不同的幢舍,可以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各類疫苗的免疫接種便于安排,有效提高豬群成活率,降低流行性腹瀉等疾病發生概率,節省用藥成本4~10%。
1.2在營養需求方面
由于每個生產批次內豬只差異性小,可嚴格依照不同日齡、體重豬只提供相應飼料配方,沒有大小混欄現象,從而可改善日增重、飼料利用率等指標。
1.3在休假管理及維修安排方面
多周批生產員工工作更有計劃性,將每天都需要執行的工作,集中于短時間內完成,批次之間空欄時間容易控制安排,欄舍硬件的維修、清洗及消毒可集中進行,提高管理效率,工作的計劃性和可預知性強等。
1.4在阻斷非洲豬瘟方面
多周批生產可以一次性提供大量豬只進行銷售,減少豬場出豬頻率,也降低豬場人員與外界的接觸頻率。員工可集中進行休假,集中隔離,有利于豬場人員的穩定。
2.批次生產計算的理論基礎
2.1母豬的繁殖周期
母豬完整的繁殖周期包括妊娠期115天、哺乳期21~28天和斷奶-配種間隔。如果要實現以整周為批次的生產時,需要讓繁殖周期是7(1周7d)的倍數,妊娠期和斷奶到配種間隔受控力較差,而哺乳期的時間相對說較為容易,所以生產中可以調整哺乳期的時間讓其適應整周批的生產節律。
2.2產房使用時間
實行整周批時,產房使用時間(從妊娠母豬上產床到分娩舍終末消毒完成再到下一批次母豬上產床的時間)為批次數(整周批時為7*n天)的整數倍,便于配種批次可以完整地進入分娩舍,設計的天數斷奶后依然可以按照設計的配種計劃發情配種,從而避免每個批次的母豬被拆分和合并。另外,還需要考慮產床的數量、產房組數、哺乳期、提前上床時間、清理時間等。
3.母豬批次生產設計需要考慮因素
基礎母豬群數量
欄舍數量與構造:包括產床數、限位欄數、保育舍欄位數、育肥舍欄位數
生產情況:如哺乳期、欄舍清理消毒時間等
公豬精液來源
后備母豬補充條件
人員安排
其他
最后確定批次類型
4.數據計算
生產批次取決于母豬生產周期的長度和每兩個生產批次之間的間隔時間。
生產批次數(母豬分群數)=生產周期長度/各批次之間的間隔時間。
母豬的繁殖周期:妊娠期(115d)+斷奶-配種間隔(5d)+哺乳期(19-28d),數值一般介于140-147d之間。
產房使用時間:提前上產房時間+哺乳期(19-28d)+產房沖洗時間,數值一般介于28-42d。
計算步驟:
(1)根據豬場規模和實際情況確定批次
(2)確認生產批次后的基本數據計算
在選擇生產批次間隔后,母豬的生產繁殖周期(140-147d)、哺乳期、母豬分群、產房單元數、每單元產床數、產房使用周期等相應會確定。
例如:以某豬場選擇4周批,數據計算
4周批:根據要求,4周批母豬的繁殖周期為140d,哺乳期則為21d;產房使用周期(從妊娠母豬上產床到下一批次母豬上產床的時間)介于(28-42d):28d,哺乳時間:21d,清洗+母豬提前上產床時間:7d,產房組數=產房使用周期/幾周批,28/4*7=1組,豬場母豬分群數:繁殖周期天數/批次間隔=140/28,為5組。也即4周批生產是5組母豬在循環。
(3)生產計劃的設置
生產計劃需要根據歷史生產成績如配懷率、分娩率等進行設置。具體可參考“批次化生產-豬場批次化生產數據計算”
4.1整周批次數據圖
4.2非整周批次數據圖
5.計算批次化步驟表格
批次化計算表格應用
示例以豬場選擇3周批和4周批,產房有100張產床(未分組)為例,進行簡單導入計算。
6.母豬群分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