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氣是畜禽養殖圈舍內重要的應激源,不僅影響畜禽養殖效益,還會危害養殖工人健康、污染環境??刂曝i舍氨氣濃度可采用新型糞污固液分離技術、合理設計通風系統和養殖房舍等方法,但對豬場建設的要求嚴格、成本大,而且不能從源頭解決氨氣問題。
豬舍內氨氣來源有兩種:一是舍內環境產生的氨氣,主要是糞便、飼料殘渣、豬舍墊草等有機物分解后產生氨氣;另一部分是胃腸道內的氨,源于排泄物、腸胃消化物等,尿氮主要以尿素形式存在,被脲酶水解后,生成氨氣和二氧化碳[1]。養豬生產過程中的氨氣很大一部分來自排泄物,豬采食的氮約70%分別以糞氮(約20%)和尿氮(約50%)的形式排出體外。其中糞氮約80%是以有機氮形式存在,另外20%是以無機氮形式存在[2]。因此,要從本質上減少氨氣產生和排放,就需要優化日糧配方,提高畜禽消化吸收能力。
飼料配方技術使用理想氨基酸模型、低蛋白模式能夠有效減少氨氣的排放量。以可消化氨基酸為基礎添加合成氨基酸,配制成符合畜禽營養需要的平衡日糧,可以適當降低飼料粗蛋白水平但不影響動物生產性能。以哺乳母豬為例,平衡飼糧氨基酸比例,使飼糧的賴氨酸:蘇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纈氨酸=100:64:60:20:85,哺乳母豬在夏季高溫環境下,18.5%蛋白水平的氨基酸平衡飼糧的生產性能優于19.5%和17.5%;18.5%蛋白水平組血漿尿素水平顯著低于17.5%組,與19.5%組比較差異不顯著;各組氮表觀消化率沒有顯著差異,蛋白水平每降低1%,糞氮排泄就減少6%[3]。而在低蛋白日糧中補充賴氨酸可使仔豬日糧粗蛋白總量減少20%,同時糞尿中氮含量降低25%。這樣既節省了飼料蛋白資源,同時減少了氮污染。
選擇易消化、利用率高的飼料蛋白原料。不同蛋白源的消化利用效率差異很大,如大豆蛋白消化率為70.29%,高粱蛋白消化率為42.1%,小米蛋白消化率為70.29%。植物性蛋白原料中,從同一品種的不同組織中獲得的蛋白消化率也有差異,如高粱全谷物粉中蛋白質的消化率為59.1%,而胚乳中蛋白質的消化率高達 65.7%,這可能與全谷物粉中植酸、非淀粉性多糖和酚類等易與蛋白質結合、影響蛋白質的消化率相關 [4]。
原料預消化和預處理工藝會影響飼料利用率,因此也會影響圈舍內氨氣含量。氨氣產生途徑中,排泄物(尿液)中尿素在脲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氨氣,但是脲酶是存在糞便中,而非尿液中,當圈舍內豬糞和尿液混合后,會加速產生氨氣,因此抑制豬糞中脲酶活性是減少氨氣的有效方法。豆粕經過發酵處理后,不僅能夠提高其蛋白消化率,而且經過微生物作用,可以控制和減少脲酶的產生,從而減少氨氣排放[5]。
在飼料消化過程中,如果豬的吸收能力差導致養分不能完全利用,排出體外后被微生物分解會產生氨氣。說明有了理想的配方模式和優質原料還是不夠,要減少圈舍氨氣濃度,還需要保障豬群腸道健康。斷奶仔豬腸道健康和排泄物氨逸失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酸制劑和植物精油復合能夠抑制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普通變形桿菌生長,減少氨氣排放。諸多試驗也證實新型飼料添加劑(如蛋白酶、丁酸鈉、益生菌等)對改善豬腸道健康和減少氨氣排放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
重視微營養的作用。微量元素作為飼料中的剛需添加劑,需要量小容易被大家忽視,但是微量元素對畜禽腸道健康、氨氣和臭氣的排放卻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比如,硫酸亞鐵是最為常見的微量元素,以往在飼料中常作為補鐵或補血物質使用,尤其在乳仔豬階段,飼料中添加高劑量硫酸亞鐵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皮毛效果,但是硫酸亞鐵容易游離出Fe2+造成飼料和機體內氧化還原,損傷仔豬消化道;另外,Fe2+易導致消化道內微生物失衡,大腸桿菌等有害微生物增多,仔豬腹瀉率增加[6],飼料消化不完全,圈舍內氨氣濃度也隨之增加。雖然硫酸亞鐵價格便宜,但是它卻會給實際生產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硫酸銅、硫酸鋅等無機微量元素對仔豬消化道也存在類似影響。有機微量元素與傳統無機微量元素不同,其生物學利用率高,在滿足動物營養需求的同時,還能發揮其特殊功效,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改善腸道健康,增強免疫力。研究表明,斷奶仔豬(體重9.11kg)飼喂有機微量元素可改善腸道形態結構,維持腸道屏障功能,提高飼料轉化率和養分消化率。
氨氣進入畜禽體內后會與血紅蛋白結合,使血紅素變為正鐵血紅素,降低血紅蛋白的攜氧能力,降低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此時,我們可以使用有機鐵和特定維生素來改善豬的血液營養,達到預防貧血和組織缺氧。此外,有機微量元素能夠提高畜禽的免疫能力,當豬群的健康度提升后,對氨氣造成的應激和負面影響也會有較好的抵抗作用。
飼料營養調控是從本質上減少大部分的氨氣排放的有效措施,如通過平衡氨基酸,低蛋白日糧,利用易消化吸收的蛋白原料;選擇新型添加劑,來強化畜禽腸道健康,搭配精準有效的有機微量元素營養,全面提升豬群腸道健康和機體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