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2021年上半年,豬價高位走跌,讓一眾養殖戶“措手不及”,不管是外購仔豬、二次育肥,還是自繁自養,虧損均是肉眼可見。短短半年時間,“金豬”變“泥豬”,面對行業巨變,國家政策也做出相應調整,各大養殖主體反應均不相同,準備“過冬”的應對措施也不盡相同。那么,2021年上半年我們的豬市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跌宕?政策調整到底有何變化?下半年又會朝著什么方向發展?本期專題我們特做梳理、分析!
回顧近半年以來,豬價跌的可謂是“慘不忍睹”!從“金豬”跌成現在的“泥豬”,讓人唏噓,更讓養殖戶心涼......
1月份豬價漲跌調整,豬價基本保持在33元/公斤以上的價格
2月份豬價開始震蕩走跌,豬價基本跌出30元/公斤的價格
3月份豬價滑坡下跌,豬價已經開始走下坡路,跌至26元/公斤的價格
4月份豬價呈現“谷底爬坡”的走勢,最低跌至21.06元/公斤
5月份豬價基本上面臨豬價大跌的行情,最低跌到17.45元/公斤
6月份豬價下跌隱有擴大之勢,但好景不長,最后一天豬價再次面臨下跌
總而言之,上半年的豬價是慘之又慘,好不容易盼來了上漲,上漲沒幾天豬價又蔫了,養殖戶的心情可謂是跌宕起伏......
5個月,跌幅超60%!近期豬市開起了股市的玩兒法,行情急轉直下讓人大跌眼鏡!60%的跌幅到底意味著什么?就育肥場來說,意味著每出欄一頭肥豬由盈利2000元直接變成虧損超1500元,一盈一虧之間的巨大差距讓養殖戶處于極度的焦慮之中,并且連以成本優勢自居的自繁自養模式也陷入全面虧損,整個行業情緒極度低迷。
面對行業形勢的巨變,大型養殖集團已經開啟不同形式的自救。據了解,新希望試圖通過成本優勢實現跨周期成長,正邦科技提早完成母豬淘汰計劃,優化產能結構,牧原股份也將在2021年四季度實現7元/斤的成本目標,而一些小散戶也在通過不同的方式抵御“產業寒冬”。
那么,面對行業的嚴峻形勢大型基因、中型規模豬場、小散養殖戶等各個養殖主體有何不同的應對策略?其不同的應對策略對豬價的后續走勢有何影響?本期專題為您解析!
近期養殖環保風聲持續收緊,廣東、山東、江西等地區再現拆豬場事件,多地未經審批的豬場全部被清除,養豬業風聲鶴唳!這一場景和一年前“全民養豬搞生產”的景象大相徑庭,天壤之別?!艾F在豬多了,國家不需要你養豬了就是開始通過環保整治豬場了?!边@也是不少人的想法。難道真的把養殖戶逼上絕路了?
其實,養殖行業的環保整治工作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僅今年以來有報道的被拆除的豬場都多達上百個,只不過近期整頓的力度更大了。筆者認為,環保政策當下收緊和當下豬價嚴重下跌,產能急速恢復肯定有直接的關系,但是長遠來看,對于違規違章豬場的整治也是或早或晚的事情。
7月7日下午華商儲開啟了本年度第一次儲備肉競價收儲工作,最終結果是2000萬噸的收儲計劃僅成交了17000噸,其中又3000噸流拍。成交的最低價是25880元/噸,最高價是25920元/噸,成交均價為25918元/噸,也就是12.959元/斤。
那么,國家的收儲機制在何種情況下才會啟動?政策是否啟動收儲都有哪些考量?收儲對于豬價的影響有多大?本次專為題您解讀分析!
官宣!7月7日中央啟動收儲2萬噸!豬價上漲有望?
5月底前,未經審批豬場一律清場!廣東、山東、江西多地依法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