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晚間,雨潤食品發布2021財年年報,以下為雨潤食品董事會經營論述及分析。
一、行業回顧
回顧年度內,全球疫情防控形勢持續改善,世界經濟整體保持復蘇勢頭,中國經濟亦穩定恢復,生產需求逐漸回升,經濟發展穩步向前。
生豬養殖市場逐步走出非洲豬瘟的影響,隨著前期穩產保供各項政策措施成效進一步顯現,新增、改擴建養殖場生豬產能快速釋放,生豬生產得到全面恢復。與此同時,生豬養殖高利潤驅使下,生豬市場供應出現過剩的情況。2021年全國生豬出欄量達6.71億頭,同比大增27.4%。
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屠宰量約2.65億頭,同比增長62.9%,創下近五年內最高屠宰量。全國豬肉產量為約5300萬噸,同比上漲了28.8%。全年豬肉平均價格同比下跌30.3%。
中國雨潤食品集團有限公司(“雨潤食品”或“本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統稱“本集團”)于回顧年度內在面對各種不穩定的因素下,管理層采取了積極審慎的策略,在動蕩及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堅持信念,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肉制品。
二、業務回顧
回顧年度內,本集團致力參與重整過程。在重整公司不再納入合并范圍后,本集團的余下核心業務為“哈肉聯”系列品牌產品的生產業務。哈大眾重點發展低溫肉制品業務,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為國家商務部所認定的第一批“中華老字號企業”,于2006年躋身于“黑龍江省企業50強”,位列黑龍江省肉類食品行業企業十強之首。
哈大眾曾獲得多項國家級榮譽,先后被評為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亦被國家工商總局評為中國馳名商標。此外,哈大眾的紅腸制作技藝被列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于2015年榮獲中國肉類協會“第二屆肉制品品評傳統風味金獎”。哈大眾的產品線較為全面及多元化,擁有十數款不同系列的低溫肉制品,而產品的質量也很高,得到多項國際認證。
三、44家有關子公司合并重整案
謹此提述(i)本公司日期為2020年11月17日、2021年2月23日、2021年4月30日、2021年5月25日、2021年5月27日、2021年8月27日、2022年1月4日及2022年1月30日的公告,內容描述了44家有關子公司實質合并重整的情況(如該公告所定義)及(ii)本公司日期為2021年8月31日的中期業績公告(“該等公告”)。除非文義另有界定,否則本公告所用詞匯應與該等公告所界定者具有相同涵義。
如該等公告所述,本集團共44家有關子公司自2021年4月30日經法院裁定被納入實質合并重整程序(“重整計劃”),而管理人于2021年5月25日啟動接管44家有關子公司工作,44家有關子公司及68家接管范圍外子公司(合稱“重整公司”)之賬目自2021年4月30日起不再計入本集團的綜合賬目內(“重整公司不再納入合并范圍”)。
四、重整公司不再納入合并范圍
由于重整公司不再納入合并范圍,本集團于2021年4月30日將該等公司的資產及負債從本集團綜合財務賬目內剝離。由于此等公司主要為重負債的公司,因此不再納入合并范圍后令本集團于回顧年度內確認約港幣34.91億元的收益,此收益乃一次性及非現金項目。
本集團綜合損益表披露的數據包括截至2021年4月30日止四個月本公司及所有附屬公司(包括重整公司)的損益、加上本公司及余下附屬公司于2021年5月至12月份的損益(去年比較數字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十二個月年報披露的數字),而于2021年12月31日的綜合財務狀況表只含本公司及余下37家附屬公司的資產及負債(去年比較數字為2020年年報披露的數字)?;仡櫮甓葍鹊膿p益及資產負債項目與去年相比會產生較多差異主要原因為合并范圍的變更,財務數據的可比性亦受到影響。
五、重整計劃的主要內容概述
重整計劃已于2022年1月28日獲南京中院裁定批準。重整計劃對本集團的主要影響概述如下:
(一)、44家重整公司已自重整計劃獲裁定批準起轉為新平臺的子公司,因此法律上及實質上本公司不再(直接及間接)持有44家重整公司的股權;
(二)、本集團已就44家重整公司金額約為人民幣9.36億元的債務提供擔保,本集團將于44家重整公司的相關債權人在實施重整計劃中實現債權受償后不再對此等或然負債負責;
(三)、本集團的債務約為人民幣6.18億元,乃由44家重整公司個別成員擔保并受限于有關債權人提起的法律程序。有關債務及相關法律程序將于44家重整公司的相關債權人在執行重整計劃中實現債權受償后被消滅;否則,該部分債務(以及受限于該等相關法律程序)將不會自動被消滅;
(四)、本集團應收44家重整公司及78家雨潤控股重整公司個別成員總額約人民幣12.51億元的款項將轉換為新平臺不超過0.72%的股權;
(五)、于重整計劃生效后,本集團的主要業務為“哈肉聯”系列品牌產品的生產業務。本集團的余下核心業務至關重要之“哈肉聯”系列商標已自有關重整計劃獲裁定批準起被無償轉讓予本集團于2022年1月28日,本集團重整計劃已在債權人會議上獲得批準,并于當日獲南京中院裁定批準。
六、產品質量和研發
雨潤食品一直高度重視產品質量,在采購、生產、銷售和物流各個過程中都采取嚴格的內部質量監控制度。雨潤食品成功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了食品安全、優質的美好企業形象。雨潤食品自創立以來,一直緊密配合國家和各級地方質量監督機構做好產品安全和質量管控工作,在各類質量檢驗檢測中始終保持行業領先水平,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健康、美味的肉類食品。
本集團旗下的“哈肉聯”品牌為馳名商標,同時還擁有中華老字號品牌“大眾肉聯”。哈肉聯一直以來堅持的品質令其載譽無數,不僅是黑龍江省唯一通過ISO9001、ISO14001、ORSAS18001、ISO22000“四合一”體系認證的肉制品企業,更先后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品質獎、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最高獎、中國肉類協會肉質品品評傳統風味金獎等數十項殊榮。在2021年中國肉類產品發展大會上,哈肉聯連奪“最具價值品牌”及“先進企業”兩項大獎,充分證明了市場對哈肉聯品牌的高度認可。
七、銷售及分銷
冷鮮肉和低溫肉制品作為本集團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在回顧年度內依然是推動整體業務發展的中堅力量。
2021年,本集團冷鮮肉銷售額為港幣61.07億元(2020年:港幣116.36 億元),較去年減少47.5%,占抵銷內部銷售前本集團總收益約72%(2020年:76% ),占 上 游 屠 宰 業 務 總 收 益 約90%(2020年:90%);
低溫肉制品的收益為港幣13.07億元(2020年:港幣18.18億元),較去年減少28.2%,占抵銷內部銷售前本集團收益約15%(2020年:12%),占下游深加工肉制品業務總收益約74%(2020年:76%)。
銷售額的減少主要由于合并范圍變更所引致。
八、生產設施及生產能力
于2021年12月31日,本集團在上游屠宰及下游深加工肉制品業務的年產能分別約為335萬頭及5.6萬噸(2020年12月31日:分別為5265萬頭及31.2萬噸)。年產能的減少是由于合并范圍變更所引致。
九、財務回顧及主要表現指標
回顧年度內的損益及資產負債項目與去年相比會產生較多差異,主要原因為合并范圍的變更,財務數據的可比性亦受到影響。
本集團在2021年錄得收益為港幣84.40億元(2020年:港幣152.13億元)較去年減少44.5%。股權持有人應占利潤為港幣30.60億元(2020年:股權持有人應占虧損港幣20.19億元)。
主營業務所產生的虧損(股權持有人應占利潤/(虧損)扣除附屬公司不再納入合并范圍的收益、政府補貼、出售非流動資產的損益、外匯收益/虧損凈額、減值虧損及訴訟虧損撥備等一次性的虧損)為港幣4.16億元(2020年:港幣9.57億元),較去年減虧約56.6%。每股基本及攤薄后利潤為港幣1.679元(2020年:虧損港幣1.108元)。
董事會及管理層在衡量本集團業務發展、表現或狀況時主要以下列主要表現指標作判斷。
(一)、收益
1、冷鮮肉及冷凍肉
回顧年度內,本集團的生豬平均采購價格比2020年下跌約25.7%,隨著疫情影響逐漸減弱,生豬供應漸趨穩定,豬價持續出現回落利好上游業務,但由于合并范圍的變更,令屠宰量比去年下跌約43.0%至約164萬頭。
受豬肉價格下跌及合并范圍的變更所影響,上游業務的整體銷售收入(抵銷內部銷售前)比去年減少47.3%至港幣68.10億元(2020年:港幣129.31億元)。
其中,冷鮮肉占本集團總收益(抵銷內部銷售前)及上游總收益的比例分別約為72%(2020年:76%)及約90%(2020年:90%),達到港幣61.07億元(2020年:港幣116.36億元),較去年減少47.5%。冷凍肉占上游業務總收益約10%(2020年:10%),銷售額為港幣7.03億元(2020年:港幣12.95億元),較2020年減少45.7%。
2、深加工肉制品
回顧年度內,本集團深加工肉制品銷售額(抵銷內部銷售前)為港幣17.60億元(2020年:港幣23.94億元),比去年減少26.5%。
其中,低溫肉制品的收益為港幣13.07億元,較去年的港幣18.18億元減少28.2%,占深加工業務收益約74%(2020年:76%),繼續成為深加工業務的主要收入來源。高溫肉制品的收益為港幣4.53億元(2020年:港幣5.76億元),占深加工業務收益約26%(2020年:24%)。
3、毛利及毛利率
豬肉價格大幅走低,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反復對餐飲造成一定影響,消費需求下跌,市場空間壓縮致利潤收窄。
本集團整體毛利從2020年的港幣7.73億元減少48.5%至回顧年度內的港幣3.98億元;整體毛利率則較去年的5.1%下降0.4個百分點至4.7%。
在上游業務方面,冷鮮肉和冷凍肉的毛利率分別為1.8%和-3.0%(2020年:分別為1.9%及-6.8%)。上游的整體毛利率為1.3%,比去年的1.0%上升0.3個百分點。
在下游深加工肉制品方面,低溫肉制品毛利率為17.6%,較去年的28.5%減少10.9個百分點;高溫肉制品的毛利率從去年的29.8%減少9.7個百分點至20.1%。下游整體毛利率為18.3%,較去年的28.8%減少了10.5個百分點。
4、其他凈收入
其他凈收入約為港幣2300萬元,(2020年:港幣1.37億元)?;仡櫮甓葍绕渌麅羰杖胫饕獮檎a貼和出售附屬公司、預付租賃款項及物業、廠房及設備之收益/虧損凈額等非經常性收入扣除訴訟虧損撥備。減少之主要原因為在回顧年度出售非流動資產的收益減少及訴訟虧損撥備增加。
5、經營費用
經營費用包括分銷開支和行政及其他經營開支?;仡櫮甓葍缺炯瘓F的經營費用為港幣8.36億元,較去年的港幣25.31億元減少67.0%,當中包括于2020年計提約港幣11.79億元的非流動資產的減值虧損。經營費用扣除減值虧損后較去年減少38.1%,占本集團收益9.9%(2020年:8.9%),減少的主要原因為合并范圍變更。
6、經營業務業績
于回顧年度內,本集團的經營業務利潤為港幣30.76億元(2020年:虧損港幣16.21億元)。
7、財務開支費用
本集團回顧年度內的財務開支凈額約為港幣3500萬元(2020年:港幣3.67億元)。財務開支凈額比去年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為進入重整程序的公司之銀行借款根據相關法律停止計提利息。
8、所得稅
回顧年度內的所得稅開支約為港幣1,100萬元(2020年:港幣2,400萬元)。
9、本公司股權持有人應占利潤/(虧損)
綜合以上因素,于回顧年度內之本公司股權持有人應占利潤為港幣30.60億元(2020年:本公司股權持有人應占虧損港幣20.19億元)。主營業務所產生的虧損(股權持有人應占利潤/(虧損)扣除附屬公司不再納入合并范圍的收益、政府補貼、出售非流動資產的損益、外匯收益/虧損淨額、減值虧損及訴訟虧損撥備等一次性的收益/虧損)為港幣4.16億元(2020年:港幣9.57億元),較去年減虧約56.6%。
10、財務資源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本集團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合共約港幣8000萬元(2020年12月31日:港幣3.08億元)。其中以人民幣計價的金額為約86%(2020年12月31日:96%)及以美元計價的為約10%(2020年12月31日:3%),余下的金額以其他貨幣計價。
于2021年12月31日,本集團于一年內到期的未償還之銀行及其他借款為港幣5.44億元(2020年12月31日:港幣69.97億元)。有關本集團的銀行借款違反貸款協議的詳情,請參閱下文“違反借款協議”段落。
所有的借款均以人民幣計價,與2020年12月31日一致。于2021年12月31日,本集團的定息債務比率為82.5%(2020年12月31日:80.2%)。
本集團在回顧年度內的現金凈流出主要為合并范圍的變更所致?;仡櫮甓葍?,資本開支約為港幣1.48億元(2020年:港幣2.63億元),用以支付已動工的在建工程。
11、違反借款協議
于2021年12月31日,本集團未能滿足銀行借款共港幣5.44億元(2020年:港幣59.73億元)的若干借款契諾。此等銀行借款連同應付利息港幣2.37億元(2020年:港幣17.44億元)已逾期。
于2021年12月31日,若干銀行借款以港幣1100萬元之應收賬款抵押及重整公司內若干公司作擔保。銀行借款由重整公司內若干公司作擔保,該等債務已經納入合并重整的一部分。
當銀行于中國法院在2022年1月28日裁定批準重整計劃后的六個月內實現債權受償(如將欠其債務轉換為新平臺的股權)后,該等銀行借款將作為合并重整的一部分進行清償而相關的法律程序亦將于其后消滅。
倘若銀行并無在上述時間內將欠其的債務轉換為新平臺的股權而實現債權受償,則銀行借款將不會自動被消滅,而相關的法律程序也不會自動被解除。
截至本綜合財務報表批準日,上述該等銀行借款未有重續及未償還。
本集團就以上情況一直積極與各銀行緊密溝通,商討重續到期的銀行借款,在溝通過程中,本集團了解銀行方面不會對本集團采取極端的措施,各方也希望本集團能保持正常運營,因此董事會相信因上述情況而導致需即時還款的機會不高,對本集團的業務運作并不構成重大的影響。董事預期在合并重整完成后,有關銀行借款逾期的問題將能夠獲得解決。
12、資產及負債
本集團于2021年12月31日的總資產為港幣13.07億元(2020年12月31日:港幣91.56億元)。本集團于2021年12月31日的總負債為港幣17.76億元(2020年12月31日:港幣124.01億元)。
于2021年12月31日,本集團的物業、廠房及設備為港幣5.20億元(2020年12月31日:港幣37.88億元)。
于2021年12月31日的預付租賃款項為港幣1.02億元(2020年12月31日:港幣10.26億元),此乃本集團之土地使用權成本,按相關使用年期內以直線法攤銷。
本集團之非流動預付款項及其他應收款項主要為購入土地使用權及物業、廠房及設備的預付款項及可抵扣增值稅的非流動部分。于2021年12月31日分別為港幣300萬元(2020年12月31日:港幣1.70億元)及港幣1.65億元(2020年12月31日:港幣6.07億元)。購入土地使用權及物業、廠房及設備的預付款項并未開始計提折舊或攤銷。
本集團雖然在2021年12月31日處于凈負債的狀態,但在重整公司不再納入合并范圍下,凈負債的情況已比2020年12月31日大幅改善。加上本集團尚有約港幣7.91億元的非流動資產,以支持本集團的日常生產及營運,本集團持續經營業務的能力并沒有受損。
董事認為在合并重整完成后,本集團將會按新的業務規劃積極改善經營利潤,在經濟環境有所好轉,董事有信心本集團將會從凈負債回到凈資產的狀態。
于2021年12月31日,本集團的流動負債凈額為港幣11.93億元(2020年12月31日:港幣89.45億元),流動銀行及其他借款總額為港幣5.44億元(2020年12月31日:港幣69.97億元),而本集團僅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約港幣8000萬元(2020年12月31日:港幣3.08億元)。
誠如以上提述,本集團雖未能滿足借款的若干合約條款以及部分附屬公司面臨多宗訴訟,但本集團一直積極地與銀行商討重續及豁免可按要求償還條款及違反若干銀行承諾及限制性契約的要求及游說銀行作為債權人在有關時間內通過合并重整計劃而實現債權受償等事宜,我們認為有關討論情況比較正面。此外,本集團并會實施營運計劃以提高盈利能力及控制成本及產生足夠的經營現金流量。因此,董事認為本集團具備足夠財務資源,支持其營運及履行自回顧年度完結日起十二個月到期的財務責任。
本集團于2021年12月31日的總債務/總資本比率(以包括銀行及其他借款的總債務,除以總債務及權益總額計算)為約42倍(2020年12月31日:2倍)。于2021年12月31日,在扣除銀行現金及受限制銀行存款后的凈債務/總資本比率為約36倍(2020年12月31日:2倍)。
13、資產抵押
于2021年12月31日,本集團若干賬面為約港幣1100萬元(2020年12月31日:港幣500萬元)的應收貿易賬款被用以抵押合共約港幣4700萬元之若干銀行借款(2020年12月31日:港幣4,600萬元)。
(二)、所持重大投資、附屬公司及相聯公司的重大收購及出售,以及未來重大投資或購入資本資產的計劃
考慮到本集團目前的運營及現金流情況,董事會對2022年的資本開支更為審慎,現時預計劃初步批準為人民幣2000萬元,主要用于已經動工之在建工程、廠房的定期維護及設備更新。于本公告日,有關預算及計劃仍未定案,本集團于現階段仍未認定任何指定目標或計劃。
除以上“44家有關子公司合并重整案”一節所述外,本集團于回顧年度內概無持有其他重大投資或有關附屬公司的重大收購及出售。于本公告日,本集團亦無任何重大投資或購入資本資產的計劃。
(三)、或有負債
于2021年12月31日,中國境內若干銀行向本集團若干附屬公司提出訴訟并要求保證即時償還約港幣5.44億元(2020年12月31日:港幣23.06億元)的銀行借款。本集團正與銀行商討以解決該等訴訟。
于附屬公司不再納入合并范圍后及截至本公告日,除上述外并無其他重大或有負債。
有關以上之進展,如有需要,本集團將于適當情況及時候,根據《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券上市規則》(“《上市規則》”)的規定另發公告。
(四)、匯價波動風險及相關對沖
除購買某些設備和材料及支付若干專業費使用美元、歐元或港幣外,本集團的業務主要以人民幣進行結算。人民幣為于中國運營的附屬公司的功能貨幣,并不可自由兌換為外幣。本集團會考慮包括(但不限于)有關外幣的匯率走勢及本集團的現金流的需要去監察其狀況,以確保其面對的風險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
(五)、人力資源
于2021年12月31日,本集團在國內和香港合共聘用員工約1500名(2020年12月31日:約10400名)。下跌是由于重整公司不再納入合并范圍。
回顧年度內的員工成本總額為港幣4.16億元,占收益4.9%(2020年:港幣7.22億元,占收益4.7%)。
本集團提供具競爭力的薪酬和其他雇員福利,包括退休金供款計劃等社會保險計劃,并設有按表現計算的獎勵花紅以及員工購股權計劃,鼓勵員工進行創新及改進,這做法與行業慣例相若。此外,本集團亦投入資源為管理人員和其他雇員提供持續教育及培訓,旨在不斷改善員工的技術及知識水平。
(六)、環境保護和表現
作為一家有責任的企業,本集團致力推動環境保護,盡最大努力減低生產及業務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于回顧年度內,本集團施行措施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物排放。在未來,本集團目標在改善相關措施以減低廢物的產生,并參與有關環境保護及可持續性的計劃,作為本集團的長期環境保護政策的一部份。
十、董事對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獨立核數師報告中無法作出意見的回應
(一)、董事和獨立核數師的分歧意見
本公司獨立核數師香港立信德豪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核數師”)在本公司2021年年報中的獨立核數師報告(“獨立核數師報告”)中,對本集團有關持續經營的多項不明朗因素及其之間可能產生相互影響而對綜合財務報表所產生累積影響而不對本綜合財務報表作出任何意見。有關詳情請參閱“獨立核數師報告摘要”。
誠如在本集團2021年綜合財務報表附注3(b)所述,董事在參考管理層準備的涵蓋自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報告期完結日起十二個月的現金流預測(已假設采取有關減輕流動性壓力及改善財務水平的措施有成效),認為本集團有能力支援其營運及履行自報告期完結日起十二個月內到期的財務責任。
董事因此認為本集團按持續經營基準編制綜合財務報表乃屬恰當。然而,核數師未能對管理層在持續經營所使用的“假設”取得足夠支持基礎,以確認其合理性及可支持性,故未能對此發表意見??v然董事已經向核數師解釋以上的情況,但基于對國內政治、法規及經濟環境的考慮程度差異限制下,董事確實難于現階段提供一些核數師認為足夠的證據。
(二)、本集團一直積極解決各方面的挑戰
董事認為,縱然本集團目前面對很多挑戰,包括業務虧損、銀行借款違反若干契諾、訴訟等,但董事及管理層一直積極解決有關問題,包括但不限于:
1、本集團于回顧年度內積極參與重整,由于重整公司不再納入合并范圍,該等重整公司的資產及負債于2021年4月30日從本集團綜合財務賬目內剝離,而此等公司主要為重負債的公司。
2、積極與銀行商討以更新銀行融資條款,豁免可按要求償還條款及違反若干銀行承諾及限制性契諾的要求及游說銀行作為債權人在有關時間內通過合并重整計劃而實現債權受償等事宜及獲得額外的新融資及其他資金來源:誠如本集團在以往所刊發的公告及財務報告中提到,本集團一直與銀行積極商討借款到期續貸及其他相關融資事宜。在溝通過程中,本集團了解各方也希望本集團能保持正常運營,而銀行方面亦表示不會對本集團采取任何極端的措施;縱然有逾期的借款,董事及管理層相信銀行需要本集團即時還款的機會不高,因此對本集團的業務運作并不構成重大的影響。
3、通過提升盈利能力、控制成本及產生足夠的經營現金流量:董事及管理層最近數年積極提升盈利能力及控制成本以減輕本集團的負擔,有關政策于年內已見成效。董事及管理層于2022年也將繼續執行有關政策,包括但不限于開拓新的銷售管道,加大對電商和餐飲管道的開發,加強高端定制等高毛利業務的生產,以此增加經營現金流,并期望在三至五年內能把現金流推至健康的水平。
綜合以上情況,董事認為本集團具備足夠財務資源支持其營運及履行自2021年12月31日起十二個月內到期的財務責任。
(三)、審核委員會及董事的觀點
針對本集團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綜合財務報表,本集團的審核委員會已嚴格審閱有關文件,并于審核委員會會議上討論有關董事及核數師于持續經營基準的立場及觀點上之不同意見。審核委員會和董事于持續經營基準的立場及觀點是一致的。
(四)、解決與核數師就持續經營基準的分歧意見
誠如綜合財務報表附注3(b)及以上所述,董事及管理層在2022年繼續采取所有可行的有關措施,盡最大的努力改善現金流及繼續改善業務,務求爭取盡快跟核數師解決意見的分歧。
由于目前國內的經濟情況加上非洲豬瘟及新冠肺炎的影響,董事預期有關措施的成效會有所滯后,但董事有信心在國內經濟及疫情有所好轉時及重整計劃逐步落實執行后,本集團能加快步伐使相關措施達到效果以解決核數師就持續經營基準的分歧意見。
• 主營業務已改善
董事們相信本集團業績在轉虧為盈及有健康的現金流用以償還借款時,核數師對本集團持續經營的不確定性就能夠消除。事實上,本集團的業務從2015年度起,每年都持續有改善;而2021年度的主營業務在各種困難及挑戰下所產生的虧損為港幣4.16億元,較2020年度減虧56.6%。
從以上可證明管理層有能力改善業務,因此董事有信心本集團有足夠的持續經營能力。
十一、企業管治
董事會已檢討本公司的企業管治情況,并確信本公司在回顧年度內,除下列披露外,已遵守《上市規則》附錄十四《企業管治守則》(「企業管治守則」)所載之所有適用守則條文:為遵守《企業管治守則》之守則條文C.2.1條的規定,主席與首席執行官的角色應有區分,并不應由一人同時兼任。主席與首席執行官之間職責的分工應清楚界定并以書面列載。
然而,本公司于2019年3月28日委任祝媛女士兼任主席及首席執行官職務。董事會相信,主席及首席執行官職務歸屬于同一人將令本公司能夠更有效及高效地制定業務策略及執行業務計劃,并有利于本集團的業務前景和管理。董事會相信,董事會成員由經驗豐富人士及技術人士組成,且有超過一半人數為獨立非執行董事,能確保權力之平衡。長遠來說,本公司會物色及委任一位合適的首席執行官。
最新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