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晚間,牧原股份和溫氏股份同時發布了2022年生豬出欄數據。其中牧原股份共銷售生豬6120.1萬頭,包括商品豬5529.6萬頭,仔豬555.8萬頭,種豬34.6萬頭。
單就養豬業務而言,八年前的2015年,溫氏股份出欄肉豬1535.06萬頭,而牧原股份僅出欄了171.05萬頭商品豬(此外還有種豬0.54萬頭,仔豬20.31萬頭),當時的龍頭老大溫氏股份,商品豬出欄量相當于近9個牧原股份。
而當時間來到2022年,溫氏股份出欄肉豬1790.86萬頭,牧原股份出欄商品豬已達驚人的5529.6萬頭。八年前出欄量不及溫氏零頭,打著望眼鏡也看不到老大哥身影的小弟弟牧原,2022年養豬業務已經相當于3個溫氏。
2015年,牧原的賣豬收入(包括種豬和仔豬)為30.03億元,而溫氏為263.08億元,溫氏相當于近9個牧原。
到2022年,牧原的賣豬收入(包括種豬和仔豬)猛增到1197.63億元,而溫氏為410.55億元,牧原已相當于近三個溫氏。
縱向來看,牧原的生豬出欄量從2015年的191.9萬頭猛增到2022年的6120.1萬頭,年復合增速高達63.99%;同期溫氏股份從1535.06萬頭到1790.86萬頭,年復合增速僅為2.23%。
牧原的賣豬收入從2015年的30.03億元猛增到2022年的1197.63億元,年復合增速達到令人咋舌的69.31%;同期溫氏股份賣豬收入從263.08億元到410.55億元,年復合增速僅為6.56%。
牧原呈現出無以倫比的成長性,而溫氏幾乎是停滯不前。
轉折點發生在2019年,這一年令養豬界談虎色變的非洲豬瘟爆發,牧原在稍遇頓挫之后像打了雞血似地爆發,在規模擴張的路上一騎絕塵。而溫氏則在2020年慘遭重創,出欄量幾近腰斬,2021年才開始恢復元氣。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罕見的商界奇跡。
許多牧原股份的投資者把這個奇跡歸功于非洲豬瘟危機下牧原股份自繁自養的模式優勢。在西米衣谷看來,商業模式優勢之外,牧原非凡的股權、債權融資能力居功至偉。
股權融資方面,自2014年上市以來,牧原通過IPO、定增、優先股、可轉債等方式融資7次,融資額度達276.64億元。
債權融資方面,考慮到2022年的相關數據尚未披露,我們用2015年和2021年的數據做個對比:
生豬銷量從191.9萬頭增加到4026.3萬頭,增長了約20倍。
營業收入從30.0億元增加到750.9億元,增長了約24倍。
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從37.35億元增加到1106.54億元,增長了約29倍。
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從8.03億元增加到366.69億元,增長了約45倍。
有息負債(包括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長期借款、債券)從25.34億元增加到525.90億元,增長了約20倍。
可以說,這種罕見的杠桿經營能力,是牧原奇跡背后最強大的推動力。2019年非洲豬瘟爆發之后,一直師從溫氏股份“公司+農戶模式”的正邦科技以及剛剛以雷霆萬鈞之勢殺入養豬江湖的財主新希望,均在彎道上猛踩油門,雄心勃勃地要轉型牧原的“自繁自養”模式。結果,正邦科技在高難度的杠桿游戲中已經搖搖欲墜;財大氣粗的新希望也步履艱難,在2022年年底剛宣布9億元出售11個養豬項目。
最新發布